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合阳故事——白鹿原:神秘的南长益

    信息发布者:任晓红
    2019-05-06 20:17:20   转载

    看过电影白鹿原的人们都被那场景里的原汁原味、古朴典雅、散发着黄土高原浓郁的民间建筑风格和那里边曾经发生的故事情景所沉醉,当一拨拨慕名前来观赏的人流走后,一传十,十传百,又吸引了众多的人们前来探古寻幽,神奇魅力是这里远近有名,它就是坐落于合阳县城东北方向,离县城20公里的同家庄镇南长益村。



            南长益村,村子并不大,像个巨龙形,半个身子藏在土塬内,半个身子显露于源畔,由东向北急转弯处,唯沟的北岸向前突出,酷似龙头挺立,昂首仰望,药王庙就坐落在这里。这里地形奇特,土质坚硬,东、南、西三面均沟深陡峭,悬崖绝壁,有如华山之险。每年多雨季节,由西涌来的洪水在这里如瀑布一般,浩浩荡荡形成一面宏伟的黄水墙咆哮而下,跌入深沟之下,穿林过坎,流入太枣沟,汇入黄河。



            村子东南角的沟崖边上,形如龙头上有一座“药王庙”,相传为明代建筑,是村民为纪念医圣孙思邈翻山越岭寻觅中草药,为村民诊疾治病所建。
            孙思邈的传说举世闻名,天下尽知,万民敬仰,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陕西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7岁读书,20岁通老子及诸子百家。因早年多病,立志学医,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出生于我国隋唐时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其济世医民的传说流传广远,民间传说;一日,唐王李世民正在上朝,这时内侍来报,说他母亲患了疾病,所有御医使尽了浑身解擞,也不见好转。唐王闻听后,心里为之发愁,怎么办呢?一个贴身太监上前向唐王禀报说;听说民间有个叫孙思邈的郎中,医术了不得,可否请他来为母后看看?李世民一听,马上下旨;快快有请孙思邈进宫为母后看病。内侍不敢怠慢,马上骑快马去请孙思邈。孙思邈来到长安,进到后宫,把了脉象,遂开了处方。第一服药下去,母后就感觉病情好了许多。第二服药下去,病情基本好转。第三服药下去,母后病体完全康复,就能下地行走,也吃开饭了。唐王大喜,决定重金赏赐孙思邈。可是,孙思邈说什么也不要赏赐,说那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有它道成为累赘。唐王又封他当御医总管,他坚辞不受,说他自己天生不是当官的料,还是当个游医郎中快活。最后,唐王就赏了孙思邈一套龙袍,说孙思邈;你真不愧是药王也。这龙袍倒不错,既能当衣服穿,又能当被子盖,孙思邈就收下了。于是,民间也就传开了孙思邈是药王的故事了。



            药王庙小巧玲珑,巧夺天工,布局严谨,浑然天成,虽占地不大,但建在三面是沟崖的凸嘴处,却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整体上看,前有牌楼,中有大殿,献殿,后有庙宇,三门六洞,浑然一体。每个门洞均有楹联、横楣和各种装饰图案,牌楼正中上方是;“唐隐君子”砖雕牌匾,左边门洞上方是“药王”二字,右边门洞上方是“医圣”二字,文化大革命中楹联虽有所毁坏,但仍能依稀分辨出“降龙伏虎”4字,牌坊背面正中上方刻“术可回天”、左刻“活人”,右刻“济世”。



            大殿两侧往后,依次有6座不同方向的劵门,加上牌坊的3座,一共9座,所以,人们又称“九龙洞”,朝东的劵门上刻“蓬莱山”字样,进门是一座四层方形砖塔,还有一座向西的小庙,供奉送子娘娘,至今香火旺盛。其他门洞上方刻有“医民”、“育婴” 、“明月”、“清风”,“调理合君臣”,“虎啸林中杏,龙传海上方”等语痕迹,至今仍历历在目,无不显示古代工匠非凡的技艺和人民群众赞颂药王的高超医术诗句。



             四层砖砌宝塔矗立在庙中间,塔上四角挂有四个铁铃,随风摇动,叮叮当当,声音宏脆,很有节奏,老远人们就能听到铃声,真是别有一番风趣。据村中老年人说;过去曾因地震,造成东边的土崖崩溃,庙内房屋裂缝,村民们集资修缮过几次。现尚存清嘉庆年间1810年重修药王庙碑石一尊。上世纪文革中,在“极左”路线的蒙蔽下,一些人将药王庙里的大殿、献殿拆除,并将大殿殿内墙壁上的“长安八景、神话八仙”损毁,“长安八景、神话八仙”壁画的诗句巧妙地将每7个子组合成两个字,非常珍稀罕见,堪称“一绝”,但可喜的是那大殿墙上的“长安八景”被一位有心人士马升乾用笔记了下来,并且生前给我讲了那次记载的来龙去脉,并送给我一幅他临摹的“长安八景”与“八仙过海”书法作品。
           “终于找到它了。”这个“它”不是别的什么金银铜器,疙瘩宝贝,而是一个旧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让马升乾情牵意萦了整整30年,2007年春日的这天,看着仍得满地的资料,马升乾眼里含着泪花,手里拿着翻看着这幅令他非常思念的诗作;“长安八景、神话八仙”。说起这幅诗作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传奇的故事呢。
    马升乾先生照片
              马升乾,男,(1946年—2013年),原大荔师范66级,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8年,后进入合阳县粮食局工作至退休,原籍合阳县百良镇莘村。
             1977年,路线教育活动中,马升乾被分配到原同家庄公社三益大队搞路线教育,一天,他散步转到该村队上的库房保管室药王庙时,在这个建于隋唐时期临沟崖边上的古建筑药王庙里边的东西两边墙上,看到写有“八仙八景”的文字,他感到有趣,好奇,于是,他就用笔照猫画虎,把它临摹下来,记在自己随身带的笔记本里,那墙上也没有署名和写作日期,是谁用几个字套成一个字的写法去写作,墙上没有记载和说明,至今成为一个谜团。马升乾说他没事时反复把玩这些字其中的含义,这以后,历经多年,那个笔记本不知所终,令他感到非常的遗憾。
              一个失踪30年的笔记本再见天日。2007年春日的一天,退休后的马升乾一日忽然心血来潮,想收拾整理一下自己多年积攒的资料,在翻箱倒柜时发现了自己失踪多年的笔记本,他当时真是百感交集,真是神会笔记本。发现后,他就照着临摹,越临摹,好像得到神助一样的,越有种感觉。经过研究对比感到;这是他看到的第三个版本“八仙、八景”。
            有人说;应该叫“关中八景”、“陕西八景”、他感觉叫“关中八景”和“陕西八景”都太大、太棱统、不确切,所以,他就起名叫;“长安八景”;感觉这样才符合那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历史。
    华岳仙掌第一景,
    太白积雪六月天,
    骊山晚照光明显,
    雁塔晨钟在城南,
    曲江流饮团团转,
    草滩烟雾紧相连,
    霸柳风雪飞满天,
    咸阳古渡几千年。
             这首诗是用十六个字书写的,每句诗都是前4个字和后3个字组成两个字,8句话共组成16个字。据有心的马升乾先生讲;他在西安丰庆公园(原西郊机场)也曾经看到过这“八景”,但内容和顺序都不一样,如;那里把“草滩”写成“草场”了,还有个别字只是因为时间长他记不清楚了。
            “八仙”原来是民间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所以,他起名写作成;“神话八仙”;
    李拐先生道德高,
    钟离盘石把扇招,
    洞宾背剑客风清,
    果老骑驴羡凤毛,
    仙姑进来长生酒,
    湘子花兰献蟠桃,
    采和手执云阳板,
    国舅南阳品玉箫。
              这首诗也是每句话的前四个字和后三个字组成两个字,共组成16个字。
    抢救,让文化艺术传承下去,目前经马升乾先生手写作的书法作品;“长安八景”和“神话八仙”,已经流传出去约有百余份,都是爱好的人士要去的,据说,也有人拿去收藏,也有人拿去送礼用了。有位朋友非常欣赏这首诗,临要走此书法作品时竟放下几十元钱,说是一点心意。还有的流传到了西安等地。
            笔者也是通过以文会友,收集到了这幅宝贵的不可多得一见的书法作品,并听到马升乾先生的一番介绍此作的来历,随记下了这篇来历文章,让人们在领略优美的书法作品的同时,领悟一下“长安八景”、“神话八仙”的神奇魅力,更感受一下收集者马升乾先生苦心书写爱好的深厚情意,就是想使这一中华瑰宝艺术永远传承下去,也是对马升乾这位已故合阳文化志愿爱好者的追忆。



             2010年秋冬,《白鹿原》电影剧组选择了南长益村作为摄影基地在此拍摄电影,在村委会领导的促成下,才将拆除的大殿、献殿重新修补起来,基本恢复了旧制,而且将宝塔也修茸一新。宝塔上的铃系也重新加固起来,换上了新铃杆。这时,人们才发现,有两个铃上铸就着“宝塔铃”三个字,还有一个铃上未铸字迹。由此推测,药王庙至少是几经修茸的,当初建塔时的铃到底是什么式样,是什么时候铸造的,至今是个迷。据老年人传说,药王庙内宝塔上的四个铁铃,当刮东南风时,铃声叮当叮当,响个不停,很有节奏,如同一曲美妙乐曲,吸引着过路的行人和村民。这时,恰恰预示着天气要变化了,果然不出人们所料,两三天就是一场雨。三百余年间,就是这样灵验着,是灵气?是神气?是仙气?还是什么之兆?这又是一个谜。

             合阳县塬上的大多数村庄地形都是西北高而东南低,所以,古人就在村庄东南方筑一座砖塔或者夯土的土塔,虽然样式各异,但用意相同,美其名曰补风水,南长益村的砖塔方向也是这样东南方向,这是古代人们心迹巧合,还是必然。但当春暖花开季节,进药王庙坐阁闻香,令人周身通泰;秋季满目的金色硕果飘香,令人流连忘返;冬季银装素裹,蓝天白云大地一片壮观;文人墨客借此舞笔吟诗作画,其乐融融,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堪称“合阳一奇”。

            南长益这个古老的村子扎在一个有城墙的寨子里。村子的东、北、南三面环沟,只有西面连着陆。县城和东北一带村庄去黄河渡口走山西的又一必经之路,大道从村南头沟边穿过。过去,村子里只有东、西两条巷道,两巷中间有“火巷”相通,整整齐齐构成了一个“日”字形。西巷的北有“井楼”,可供人们汲水,南头有“官亭”,供村中官绅商议大事之用;东巷的北头有“马王庙”,里面供奉着马王神像。南头有“碾房”,可供人们碾米用。东巷当中有“戏楼”一座,人们称“戏楼场”,逢年过节,时有家戏演唱,邻近村子的乡亲都前来看热闹。村子东北角有一涝池,池旁有“王家祠堂”和“老爷庙”,“庙台”供有关公神像。

            南长益村的城墙,约有三丈多高,底部宽约两丈,顶部宽约六、七尺。城壕深达两丈。城墙南北走向,南、北两头分别有城门洞,且安有两道城门。城门一关,任何人也无法进到村子里来。据说,过去战争年代有“土匪”和“回回乱”时,周围村子均遭到骚扰,唯图南长益村未受损失,因为土匪和“回回”无法攻破城墙。城墙为老百姓立了一功,使老百姓免受灾难,如今,城墙遗址依然可见。
            南长益村的巷道与周围邻村相比,不同的是巷道均是南北走向的踅巷,且南头高,北头低。天下的水流方向,一般都是由北向南或由西向东流,南长益村则相反,水是从南头朝北头流,一直流向村子东北角的涝池,涝池溢满后,再流入北边的沟内,汇入沟渠,顺渠流向黄河。当初扎村住户时,祖宗先人是如何选择设计的,还是神灵摆布的,谁也说不清楚,又是这里一奇,数百年来一直是这样,如今老巷的水流方向依然是从南往北流,扔未改变。

             说起村子的涝池,却还有一段猜不透的传奇故事。据老年人说,村子涝池中的水从未干过。即便是天旱半年,涝池中的水眼看着快要干了,但不出三日便是一场大雨,涝池中就又有了水。据传说,南长益的涝池特别神奇。很早很早以前,天旱了一年,周围村子涝池早已枯干了,而南长益村的涝池也只剩下很少的水了,这时,村里官绅商议让老百姓把涝池中的污泥掏尽,等待老天爷下雨,可就在快要掏尽污泥的时候,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涝池又溢满了水。

            从南长益村的北头城门洞出来,站在村外的北头沟岸上,通过沟壑远远向东望去,白茫茫一片尽收眼底,那就是母亲河————黄河。人们说,梁山上有睡看黄河的景观,南长益村则有站观黄河的奇景。这也算是南长益村一道独特的景象。记得小时候,每每清早起来,当太阳快要冒花时,走出村北头城门洞,向西远远望去,会惊讶地发出一声“啊,好壮观呀。”像似一座富丽堂皇的美丽皇城,宛若“海市蜃楼”矗立在人们面前。多年来,村民们把它叫做“无影城”,成百年间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一团谜,谁也解释不透,说不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新堡村将原初级小学内的几十棵高耸如云的几搂粗的大白杨树伐掉后,南长益村的老百姓从此就再也没看到“无影城”了。后来,人们慢慢探究,考察得知,原来距南长益村七、八里地的新堡村东,有一排几十棵上百年的大白杨树,树杆高耸如云,树身有几搂粗,站在南长益村北头,,向西望去,隐隐约约能看清那一排高大的白杨树。清早,在初升的太阳光照射下,那一排白杨树的反光,形成了“陆市蜃楼”,煞似壮观。


    打赏捐赠
    6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